不战而屈人的典型:苏联凭借形势,没费一兵一卒,便割走邻国沃土_拉比亚_比萨_民族
常言道,“不战屈人,是战争的最高境界”,这句话反复在历史上得到验证。在东欧的近现代史上,位于德涅斯特河与普鲁特河之间的比萨拉比亚地区,一直是外部强权争夺的焦点。这个地方因其土地肥沃、资源丰富、战略地位重要,一直受到各方势力的觊觎。几百年来,几次强国的博弈与角逐让这里成为了焦点,最终苏联于20世纪40年代将这片土地纳入版图。要理解这一事件,必须从这片土地的历史背景谈起。
比萨拉比亚,又称摩尔达维亚,尽管两者在地理上存在一些细微差异,但在文化与历史上基本上是同一地区。这里的主要民族讲罗马尼亚语,历史上曾是“大罗马尼亚”王国的一部分。然而,在近现代以前,罗马尼亚并未完全实现民族统一,因此比萨拉比亚也成为各大强国角逐的战场。进入19世纪后,沙俄帝国的脚步渐渐迈向了这片土地。当时的俄国军官曾形容:“比萨拉比亚,是通往黑海海峡的兵站。”
1812年,在俄土战争中,沙俄通过战斗胜利,将比萨拉比亚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割走。19世纪中叶,罗马尼亚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,独立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,开始寻求收复失地,尤其是比萨拉比亚。进入20世纪初,历史的潮流开始波动。1917年,俄国爆发革命,国内政局动荡不安,给了罗马尼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1918年,借着俄国内乱的局势,罗马尼亚决定出兵占领比萨拉比亚,并将其并入自国版图,宣称是“收复失土”。
展开剩余66%然而,比萨拉比亚的情况极其复杂,充满了民族、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矛盾。尽管罗马尼亚占领了这块土地,但由于国力有限,未能有效地消除各族群间的紧张关系。罗马尼亚当局采取了极端措施,驱逐当地的俄罗斯人、乌克兰人等东斯拉夫民族,激起了当地民族的强烈不满。那时,罗马尼亚政府采用了类似后来的铁卫军那种野蛮的镇压手段,尤其在占领的最初十年,未经审判的处决人数就高达三万多。
此外,动荡的局势也让比萨拉比亚的经济陷入了深度危机。根据统计数据,1924年至1936年间,比萨拉比亚的果园面积大幅减少了近一半;到了1937年,该地区有三分之一的工厂倒闭,仅基什涅乌市就有1.3万工人失业。由于经济崩溃,百姓生活困苦,许多家庭在贫困中挣扎,尤其是儿童受害严重。根据《罗马尼亚报》1939年7月的报道,当地农村每年约有9万名新生儿,其中超过一半(约5万)夭折,生育率低,显示出百姓的困境。
随着经济的恶化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,越来越多的比萨拉比亚人开始产生离心情绪。仅在1921年至1924年期间,比萨拉比亚就爆发了155次民众起义。面对这些起义,罗马尼亚军队进行了严厉镇压,这反而激起了更为激烈的反抗。当地民众不仅通过传统的游击战术,模仿过去抗击奥斯曼和沙俄侵略的方式,在激流险滩上建立堡垒和据点,还积极寻求苏联的支持,逐步为苏军的进入提供了基础。
与此同时,苏联始终没有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。1922至1939年间,围绕比萨拉比亚的归属问题,苏联与罗马尼亚多次进行谈判。随着德国法西斯崛起,罗马尼亚被夹在苏联与纳粹德国两大势力之间,政治上的处境愈发危险。在这种局面下,苏联以防御德国的“东方战线”为借口,向罗马尼亚施加压力。最终,在1940年6月,罗马尼亚选择了妥协,默许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控制。
1940年6月28日,苏联红军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,便顺利进入了比萨拉比亚。当地民众得知苏军即将到来时,纷纷举起盐与面包,以示欢迎,满怀期待地迎接他们的“解放”。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速,几乎没有激烈的冲突,比萨拉比亚也顺利并入苏联版图,成为摩尔多瓦加盟国,并一直保持这个身份,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。可以说,苏联正是利用罗马尼亚政权在当地缺乏民众支持的弱点,通过巧妙的政治操作,最终毫不费力地获得了这块关键地区,堪称“不战屈人”的经典例证。
参考资料:《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》
发布于:天津市